写在 2023 年

每年一度的盘点,没啥特别的。

2022 年

过去的一年里,也算是经历了蛮多事情。

封控

先说说 Covid19 吧,和前两年较为宽松的的疫情防控政策不同,去年的防控政策开始逐渐不可控制。大规模核酸、长时间封控、保供和核酸公司上市,一个比一个离谱;但更离谱的是年底突然原地掉头并油门拉满,并且毫无准备,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这种可以大规模快速生产的成熟药品都出现了严重的短缺。

这种政策对法制的破坏和严重的不确定性,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感觉不安全。运动式的治理方式,决定了这种层层加码的管控措施一旦实施就很难取消,并且只会继续加码,治理能力较差的县乡相比大城市会更严重。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看到有人因强制封控设置的障碍无法逃离火灾,有人因非新冠疾病无法顺利救治而死去,有大货司机被封在车内数月,有人有家难回,更有数不清的人因各种管控措施面临吃饭难、就医难、出行难、营生难。随着管控政策的放开,类似的人祸逐渐减少,可能未来大家的集体记忆也会被洗掉,但这些事情真切地发生过,作为见证者我们不应该忘记。

上海封城期间,我的一只猫病了,吐了几滩血水。但想送医院却无法出小区,找居委对方却表示只有人生病才行。所幸后续它逐渐恢复健康。那些被入室消杀的宠物就没这么幸运了,而作为普通人又能做什么呢?勇敢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诉求,有的甚至付出了前途和人身自由作为代价。我们现在能够争取政策放开,可能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他们。

搬家

个人生活上也经历了一些不愉快,比如被迫搬家。上海长达数月的封控结束后,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我猜是对未来预期下滑),房东想要卖房并且是迫切想要尽快成交。去年算是第三年住在那个房子里,第二年的合同是直接在第一年合同上补充了一下,到第三年因为到期续签的时候还在封控状态,于是仅仅口头协商了一下,没想到这件事最终成了房东耍赖的借口。

房东想要一周内赶人,并愿意出半个月房租作为所谓友情补偿;但按照合同应当提前一个月通知,并赔偿一个月违约金。由于没有书面续期,房东声称现在处于不定期状态,不需要付违约金,甚至表示:“你有什么权利?租客的权利是房东赋予的,我让你现在就滚”。后续对线过程不再赘述了,我甚至叫警察来也只是在和稀泥,最终以保证两周内搬离,对方赔偿一个月违约金结束。不知道那个产证面积 60+,实际面积 30 的房子有没有被哪个冤大头买走。

找点乐子

当然生活除了糟心事肯定也有开心的事情。

封控期间我做了一些菜,韭菜盒子番茄炒蛋等,蛮有成就感的;阳台的绿萝长势旺盛,虽然我只需要浇浇水但也觉得挺有趣;在地铁站遇到了一只小猫咪,想办法诱拐回家,养了半年现在已经比当初胖一圈了;疫情政策放开之后去北海溜达了一圈,吹吹海风可算是出了个门。搬家后房子从原来的 30 平米左右(实际面积)扩大成了 70 平米,心情也变好了(猫也是,可以天天冲刺了),平时没事找朋友来打打牌,也蛮开心。

前面说到养绿萝,其实我对种菜也是蛮有兴趣的。刚搬过来的时候还花了几百块搞了一大堆土,放在阳台种菜。不过因为有猫,最终菜地沦为大号猫砂盆,菜也没长出来。

工作

工作方向和上一年变化不大,仍旧是 Rust 方向的一些基础组件建设。在字节写 Rust 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工作主要侧重异步 IO 框架、HTTP 实现、在网关方向上的落地,以及公司内部基础库建设也在持续推进和完善。相比于上一年,有越来越多的业务接受并在生产环境使用 Rust 和我们的框架(说真的,Rust 稍微写多一点再去看 golang 代码,有种在看原始人工作一样,开发效率低且容易出错)。

工作之余也想给 Monoio 找落地项目,写了一个梯子,实现了一下代理 TLS 握手的 idea(shadow-tls),现在 github 有 1.5k stars,并且根据反馈和下载量推算,这项业余工作确实帮助到了很多人。去年业余的一些探索还有一些逆向工作,以及在 Hypervisor 方向的一些尝试。

一些想法

Note:以下均为个人想法,不代表任何组织和其他人,当然也不保证正确性。

被封控的经历让我体会到法制的重要性。有合理的法律,并且人人遵守,这样可能会增大执法成本,但这样能够保证社会的下限。当法律成为摆设,甚至成为过分自由裁量的依据时,离谱的事就开始发生了。可能不仅仅是居委会和小区保安,任何人都可能堂而皇之地骑在普通民众脸上,正如文革时期一样。

国内的经济形势感觉不算好也不算差。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在政策倾斜下任何一个产业都可能有爆发式的发展;人口开始减少,老龄化问题开始加剧,但从绝对值上看劳动力短期内还是充足;中长可能需要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生育率来救了。在经济这个话题上,我觉得国内当下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大量任劳任怨的劳动力,主动或被动地任劳任怨,主动或被动地不闹事。当下的分配方式我认为可能处于奴隶制和共产主义的略偏前者的中间状态————虽然人均并不多,但凭借较为极端的分配手段依旧可以吸引、留住人才,继而实现弯道超车。

政策倾斜是不是好事呢?它牺牲了公平,可能会有方向性错误,但部分政策倾斜确实建立了良性循环。比如互联网搞得还蛮成功的,相关基建可以说走在世界前列了,运营商将终端用户的成本转嫁给企业用户,而终端用户覆盖率提升也为企业用户带来了利润和机遇。国内互联网的发展的确提高了效率,技术改变了生活。和修路、修高铁一样,我觉得这类基建投入和政策倾斜是非常良性的。

有的人可能会问,即便有政策倾斜,蛋糕也就做这么大,怎么分能满足这些高端人才呢?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看:第一是蛋糕其实可以更大,掏空储蓄或者背上债务,都可以把钱置换出来,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土地财政;第二个方面是说分到蛋糕的绝对值很重要,但比例更关键,更高的占比意味着更高的当地购买力。

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非常容易翻车,但确实也是快速发展几乎唯一的方式。比起可能翻车,经济发展停滞或衰退带来的动荡是执政者更不能接受的。怎么能不翻车呢?一是要把从未来借出来的钱花对了,二是尽可能从民众的储蓄里抽这笔钱(而非债务)。过去押宝押过光伏、押过互联网,押过芯片,现在押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

良性循环并不一直可持续,如果未来经济周期是下滑态势,冗余低效的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受政策倾斜拿了太多好处行业的从业者(我不用说是哪些行业了吧)、把钱扔房地产上想捡最后一枚硬币的人,至少得有一个要付出代价。

国际形势上,过去甜蜜美好的合作分工模式也逐渐开始变得剑拔弩张了起来。当技术和发展差距逐渐缩小的时候,原本的分工和利益分配就会被打破,追赶的一方会有更多的诉求。而随着这种对立局势的升级,各国开始构建完整的本土产业链,牺牲了效率和开放得到了一定的安全。这对于以劳动力优势参与全球化合作的中国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同样与开放自由渐行渐远的还有互联网圈子。以微信和字节为代表的全民级 App 早就开始构建自己的封闭平台,在从互联网吸引流量、作者和内容的同时牢牢将这些锁定在平台内,似乎每家都在试图构建以自己为基础设施的封闭互联网————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互联网上的搜索、广告业务被 Google、百度垄断,还会面临追踪技术困难和隐私政策合规等问题,而在自家平台这些机会都是自己的,用户画像也可以更加精准。我觉得字节的这种 App 工厂的模式竞争力很强,未来如果有更多 App 成功,这种优势会是几何级的。

但互联网看似蓬勃发展,实际上还是没有摆脱原有的盈利模式,也没有带来巨大的生活方式的变化。除了卖服务就是卖广告,心急的人开始饥不择食地探索新技术,这里面元宇宙、AI、区块链、Web3 可以说是最火的几个概念。这里面有非常多热钱,非常多机遇,但作为一个比较务实的搞工程的,我还是希望自己做更 solid 的事情。

我并不否定这些技术本身,只是说这些技术短期内搞出新的、适合当下的、有实际意义的产品比较有难度。有难度是因为足以支撑大规模使用的技术门槛非常高当前尚未达到,而使用当下并不那么成熟的技术能做出来有价值产品的概率比较低。但我觉得 ChatGPT 就搞挺好,在技术成熟度上突破了某个 bar 到了可以大规模落地的程度。

2023

You only live once.

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探索更多有意思的东西,做点有意义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重要的,保持开心。